渐既强调天地万物生生的次第,又指示出生生过程的连续性。
而齐物的目的,固然与形之委蛇有关,而更主要的是通过破除人的成心,来去除心的充满紧张与不安的各种活动。只有在全生的主题下,这种统一才勉强可以维持。
这尽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便是庄子所谓全生,与后来子华子以六欲皆得其宜(注:见《吕氏春秋·贵生》。即表面上随顺,而不违背世俗之价值与规矩。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在心斋的状态下,耳目及心知的作用完全被否定了,剩下来的只有完全虚的心。在庄子看来,名家如惠施的齐物说是外精劳神之举,好比给人的心灵加了桎梏,而庄子的齐物论则正是要去掉这个桎梏,使人的心灵重获自由。
这是因形之无用而受益的例子。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对张岱年先生具体时期思想加以抉发,如《并非陈迹——张岱年早期哲学思想的今日启示》论述了张岱年早期思想中颇为重要的哲学观点及其意义,即外界的实在的证明,本体概念的扬弃,概念范畴的客观基础,辩证法与形式逻辑。
李存山指出气概念并非无条理之混沌,而是有其不同层次意义之分殊。其四,持续深入探究仁学的民本问题。故在张先生的哲学史研究中,对气论传统给予了特别彰显,表达了继承前贤的用意,特别注重表彰中国哲学史中的气论唯物主义传统,其目的是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运动观(动、静,常、变,一阴一阳、反复)、时空观、形神观。
阐发张岱年先生的哲学理论。先生充分认识到古代民本思想的复杂性,即它既与君主制结合一起,而与民主制相对立。
这一突出成就的取得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谦虚的治学精神密不可分,这一点对于青年学者尤具有示范意义。民主实乃对仁学之民本思想的扬弃,科学实乃对气论之缺少实证和逻辑分析的扬弃。存山先生有多篇文章阐发张先生的新唯物论思想,彰显了张先生对从横渠到船山气论学派的贡献,指出严格而论,张先生之学不能是新气学,而是接着气论讲的新唯物论。但又肯定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辨析了其中存在的误解。
李存山突出的学术成就建立在严谨的学风基础上,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具有典范意义。《民贵君轻说解析——兼与李珺平先生商榷》指出以人为本思想不同于西方的民主与中国古代的民本,而是一种综合创新说。其一,讨论了作为仁学基础的性善论。存山先生对气论与仁学的意义作出了辩证评价,一方面肯定中国社会前中期居于世界领先,与气论、仁学发挥进步作用密切相关。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统一。这一看法较此前之说显然更为全面妥当。
【7】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而直到五四以来西学的传入,才为民主与科学取代。
进而把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论与天人合一观视为中华文化对于人类的两大贡献。从无形、连续、聚散、阴阳四者入手,认为早期的中西(伊奥尼亚派)哲学物质观相通。另一方面,对儒家仁学同样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对仁学的现代价值及其必要转换作出了很有新意的阐发,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4 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第368页。《气论与仁学》对气论哲学的性质、气概念的意义等进一步加以辨析性说明。在《中国文化的变与常》中,他反思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历程,批判张之洞等所维护的三纲说、中体西用论,认可严复等的标本兼治体用兼改说,认为这已经蕴含了综合创新的意味而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现代方向。
18 李存山:《三事之说与文化的五要素》,《气论与仁学》,第366页。2015年发表的《孝悌与博爱——儒家的仁爱精神》指出儒家的仁是全德之名,仁爱精神可从孝悌与博爱来理解,儒家的道德是从孝悌扩充到博爱,在此博爱的境界中并不否认孝悌是仁之本始。
可见张先生对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之重视。【14】存山先生对王廷相给予了极高评价,甚至认为其思想与贡献远在作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集大成的王船山之上,这可视为对张岱年先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之体现。
故三纲只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当加以批判。其三,阐发了仁学的情感、理性、信仰向度。
【23】此外,存山先生还讨论了冯友兰先生的文化情怀,即旧邦新命,指出历代儒家对汉儒的常、变思想没有反思,混淆常变,确立纲常名教的权威地位,对此应当解构。五、气论与仁学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存山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同样紧扣气论与仁学这一中心展开,着力抉发这两方面的思想资源,贡献颇多。【5】 这些论断虽不乏时代烙印,但代表了存山先生早期对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看法,也对他此后的中国哲学研究带来重大影响。该书对先秦气论的研究体现了史料翔实、考辨精密、分析全面细致的特点。
【19】认为这种多层次认同而并行不悖的思想,是儒家哲学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一个贡献。31 李存山:《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张岱年先生论人生之道》,《学术界》1999年第2期。
存山先生本人的学术研究与人格气象,皆体现出对张岱年先生的深切追随,成为今日张岱年学派的旗帜和典范之一。他继承张岱年先生关于文化常变之道的辩证观点,对三纲五常之说提出了当分别对待的看法,同时极力彰显了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精神。
《气论与仁学》的气论探索部分,主要讨论了先秦的五行说与气论,指出气(阴阳)—五行—万物是中国哲学气论物质观的基本架构。指出儒家性善论发展到宋儒成为泛性善论(凡物莫不有是性),实际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李存山继承张岱年的逻辑分析法和好学深思的精神,紧扣气论与仁学这条主线展开,多有发明。【16】总之,王廷相思想中的实证科学因素,对于冲破宋明道学泛道德论的笼罩,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可能……当我们今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转型时,从王廷相的哲学中是可以获得较多的启示的。该书下编根据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分析气论哲学的基本思想,如物质与运动、精神与现象范畴等,深入比较了气论物质观与西方物质观的异同,如与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原子论、亚里士多德的比较,也涉及与近代哲学笛卡尔、莱布尼茨等的比较。全书以问题解析体的形式,阐释了天论中的世界本原论(包括道、理、气、阴阳、五行、天、无、有、心等重要范畴),尤其用力于气本论的研究,所占篇幅最多。
他对张岱年思想作出了深入透辟的研究,不仅是理解张岱年思想的重要参考,也是进入他本人思想的必要途径。反复论及张先生的为人之诚,为学之真,彰显张岱年先生以求真之诚,为哲学工夫之基础的态度。
【29】存山先生还对张先生思想作出了高度概括,如《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述要》总结张先生的研究大体为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三方面,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创造的综合或综合创新。儒家的民本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君主制相联系,但同时蕴含着从君主制向民主制发展的种子,在黄宗羲等的政治思想中即有所体现。
较之早期论述,该书对仁学有了更多的认同,更积极地看待了仁学的现代价值,不再把仁学与民主视为对立的取代关系,而是主张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正德、利用、厚生三要素,以之来涵容民主与科学。对仁学的阐发与表彰,成为存山先生此后致思的一个重要方向。